【老朋友】

化州人,你知道吗?

名震中国的化州拖罗饼

原来与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

  拖罗饼的由来:

  化州拖罗饼,为广东传统名饼。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号东坡,被放逐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改谪海南儋州。同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弟弟苏辙被贬雷州安置(安置,官制用语,宋朝对犯罪官员的一种处分)。宋绍圣丁丑春(1098年),苏辙移化州别驾(官名,即州牧,知州)。

  

  苏轼在海南期间,与弟苏辙书信往来甚密,思念情深。苏辙在写给苏轼的《所寓堂后月季再生与远同赋》有“窥墙数柚实,隔屋看椰叶”的诗句。这与史书记载苏辙任化州别驾期间(1098-1101年)住在州署石龙井边的所寓堂,即苏泽堂(后人为纪念苏东坡、苏辙兄弟,将苏辙所住的所寓堂改称‘苏泽堂’,并在门前作有 “棋对斗天藏老叟,珠垂甘露忆坡公”的对联,‘珠垂甘露’指的就是橘红),堂前种有两棵老橘红树(橘红,古代称柚,因产于化州,《本草纲目》又称化州柚)相一致。

  元符二年(1099年)中秋节前夕,苏轼念弟心切,从海南过海,带有海南特产椰子到化州与苏辙团聚。中秋节这天,苏辙的妻子从市场买回土猪五花肉,用化州秘制腌肉方法将五花肉做好。然后把苏轼从海南带来的椰子取肉做成丝,再拿出乡亲送给自己,而一直舍不得吃的果仁炒脆。接着把腌好的五花肉用木炭烤香并切粒(因为这种烤肉要用铁叉穿着烤,肉香味独特,后来成为化州传统特有的叉烧肉名食)和椰丝、果仁、制柚皮以及少量香料一起伴好做馅。

  苏辙的妻子到门前两棵老橘红树旁边的石龙井取水和好面,据传用石龙井水和上面粉,所做出的面饼皮酥又脆,并带有橘花的淡淡清香味。

  晚饭时,苏辙的妻子把做好的烧饼拿出给苏轼、苏辙兄弟。苏轼顺手拿来一个烧饼便吃了起来,当吃到第二口时,苏轼把嚼烧饼的动作放慢了起来,苏辙问大哥是怎么回事,苏轼回答说:“这烧饼吃起来在浓浓的椰香味中夹杂着烧肉独特的香味和烧饼皮的清淡橘香味,显现出一种满嘴留香、回味无穷的感觉”。苏辙听完,拿来一个烧饼品尝起来,果然如苏东坡所说,这饼的香味很独特,是其它饼所不及。

  

  苏东坡说,这是他一生中从北走到南吃到最好吃的一种饼,于是他叫苏辙给起个名。苏辙想到大哥一生的坎坷,因“乌台诗案”朝廷以网罗罪一再被贬,他的愿望是大哥能够早日平反北回中原与家人团圆。想到此,苏辙说:“希望大哥能拖开网罗得昭雪,今天我们兄弟相聚在罗江边上庆中秋,就叫‘拖罗饼’吧。”

  苏东坡大笑说:“名字起得好,叫得吉祥,今晚就拿‘拖罗饼’来赏月庆中秋!”说完,苏东坡借兴拿起笔墨,题了“拖罗饼”三个大字。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继位,大赦,苏轼得到平反。自此以后,每年中秋拜月、赏月,化州人都摆上拖罗饼以纪念苏轼、苏辙兄弟,此习俗流传至今。

  拖罗饼,色泽金黄,形似明月,皮脆酥香,馅松甜香,肉香醇浓,爽口不腻,味美无比,吃后齿颊留香,百吃不厌,令人叫绝。九百年来一直盛名不衰,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配料方法,每当农历八月十五,不但省内外顾客争食拖罗饼,而且还携往外地以馈赠亲友。

长姿势了,把这个告诉化州的朋友吧!

化州吧